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学校思政课,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1月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南传思政课堂的集体备课会,组织带领思政教师参加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修班”进行学习,并开展集体备课。此次备课会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全体思政教师共同云端参与。
本次集体备课,全体教师学习了中央宣讲团成员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的精彩讲授。学习结束后,教师们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畅谈学习体会,开展集体备课,统一思想认识,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时间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范丽副教授认为,通过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讲座,收获很多,让我们进一步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兴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发展历史主动性的根本所在,在它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了辉煌。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内涵。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期间从“一个行”到“两个行”、从“一个化”到“两个化”,表述更加精准,内涵更加深邃。如何理解辨析“两个行”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两个化”的深刻含义,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深刻领会,这种思考和领会有助于及时准确把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高婧懿老师说,我参加了中宣部、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修班。得益于本期研修班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我能够在上课之余于线上聆听讲授。本次研修班同时作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集体备课活动。上午董振华教授讲述从“六个坚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六个坚持”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用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知其言”,更要“知其义”,搞清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
刘姝老师认为,刘建军教授的报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重难点问题》,从四个方面对二十大报告进行解读。在第一个主题里,教授提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对党、对国家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什么意义等,内容丰富,解读深刻明晰。其中刘建军教授讲到的一些论述和分析,例如“理论并不能直接改变世界,是通过武装人,然后由人的物质力量去改变世界”,“世界观、政治信仰”等,令人印象深刻。能够听到这样高水平的专家从理论高度对二十大报告进行解读,有利于我们对概念的把握更清晰,表述更加规范,更好地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唐许辉老师通过集体备课学习认为,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始终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不断前行。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面对的不仅是学生,更是祖国的未来,因此要用心用力讲好每一堂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于甜甜老师说,通过参与本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会,使我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也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责任之重大。作为高校一线青年思政课教师,我要认真学习、反复研读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积极引导大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号召其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相连,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本次备课会,全体思政课教师学习热情高涨,教学研讨氛围浓厚。大家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思想深邃、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作为南传的思政课教师,要用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资源,深入研讨交流,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提升理论修为和教学水平,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的思想内涵和核心要义,将二十大精神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理想信念凝聚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激励人,为努力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新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